盘根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盘根厂家
热门搜索:
产品介绍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介绍

中联重科创业是首奋斗的歌

发布时间:2021-06-17 13:43:59 阅读: 来源:盘根厂家
中联重科创业是首奋斗的歌

中联重科:创业是首奋斗的歌

走访了原长沙建机院院长陈润余和原长沙建机院混凝土机械研究室主任、原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混凝土机械制造部经理盛春芳。

编者按:22年前,中联重科的前身还是一个单纯的研究院,靠着微薄的科研经费支撑运转;22年后,从科研院所脱胎而出的中联重科,已经成长为中国工程机械的龙头企业,跻身全球同行业前列。在中联重科成立22周年之际,本报走访了原长沙建机院院长陈润余和原长沙建机院混凝土机械研究室主任、原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混凝土机械制造部经理盛春芳,聆听中联重科创业初期的故事,重温老一辈中联人艰苦奋斗的创业历史。

1992年9月28日,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挂牌成立

创业是首奋斗的歌

本报: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科研体制改革之初,有哪些政策前提?研究院如何响应国家政策,积极转型?

陈润余:中联重科的前身,是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简称 建机院 )。1956年成立的建机院是国内唯一集建设机械科研开发和行业技术归口于一体的应用型研究院,被誉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技术的 发源地 。

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研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科研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建机院成为国家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在一些院所还幻想着 等、靠、要 时,长沙建机院已充分认识到了党中央的改革精神和决心,开始走科技产业化道路。

本报: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早期的科技产业化探索是否成功?

陈润余: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开始提倡科工贸一体化,建机院决定自己办公司。当时大家对搞产业化积极性很高,建机院各研究室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将自己的科技成果纷纷有偿转让,一时间,建机院一下子冒出近20家小公司。

那时,大家对于科研院所的改制都心中没数,也没有经验,加上资金与技术力量分散,能盈利的屈指可数,搞了几年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都不太成功。而使用建机院图纸、技术的国内制造企业却在迅速崛起。

本报:中联重科创业初期的环境和条件是怎样的?

陈润余:1992年,詹纯新同志担任建机院副院长,分管科研开发。詹纯新有一股子钻研精神,当时我就是看中他有志气、有才气。1992年9月28日,詹纯新带领7名技术人员,借款50万元,成立了集科工贸于一体的 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 ,开始探索科研体制改革之路。

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 成立之初,除了建机院的技术,没有什么资金,当年建机院靠卖图纸也没有什么收入。詹纯新带领大家走科技产业化之路风险很大,建机院的确有质疑之声。但当时他和创业者们顶着压力迎难而上,建机院也在人力和技术方面大力支持。最后,中联重科的成功证明他们的方向没有错,建机院科研院所改制的路子走对了!

本报:中联重科创业初期为何选择混凝土泵作为主打产品?产品研发和销售情况如何?实现在超大型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LNG)船等高技术船舶上利用

盛春芳: 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 成立之时,中国大地正涌动着一浪高过一浪的建设浪潮,但工程机械市场却充斥着大量的洋品牌。其中,混凝土输送泵海外品牌占有中国市场95%的份额。詹纯新同志当时看准了这个巨大的市场,决定将混凝土输送泵作为首个打入市场的产品。历史证明,这是个明智的选择。

当时的建机院院长陈润余安排混凝土机械研究室即第二研究室支持公司的产品研发,调配技术骨干,积极配合,很快便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1993年,我国第一代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凝土输送泵在中联诞生,当年即实现了销售和赢利。用当时市场上的话说, 中联泵卖疯了。

本报:中联重科早期在产品适销对路、实现盈利的背景下,为何选择停产提质?

盛春芳: 1994年初,公司的产品供不应求,但是由于 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 刚刚开始将图纸向产品转化,已售出的混凝土输送泵出现了质量问题。用户不断反馈问题,技术人员则不断 救火 ,詹纯新同志做出决定:重塑市场信誉,全面停产,要求技术人员深入售后服务现场调查;同时安排由刘权同志牵头对产品进行全面改型、重新设计。终于,中联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产品下线。当年实现销售40多台冰箱冷冻测试机油倾点,盈利800多万元。从此,中联沿着产业化的道路昂首向前,路也越走越宽。粟莉

北京服装定做
云南工作服
黄山西装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