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根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盘根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新闻】家电价格涨不涨下游产业欲言又止水泵配件

发布时间:2020-10-18 19:50:21 阅读: 来源:盘根厂家

面对原材料产品大幅度、长时间的提价,下游行业在转嫁压力和压缩利润之间左右为难。市场并不提供规避风险的万全之策,企业需要寻找“涨价”和“让利”之外的第三种、第四种乃至更多的应对之道。<BR><BR>  <B>下游行业涨价欲言又止</B><BR><BR>  2005年被业内称为原材料涨价年:石油价格持续走强;铁矿石进口71.5%的涨幅通过钢材提价迅速传导;铜价在今年2月达到16年来的新高,虽然4月中旬走出一波短暂下跌行情,但专家称供求矛盾未变言顶尚早。<BR><BR>  原材料涨价似乎给下游行业提价提供了题材,但相对于原材料上涨的声势浩大,下游行业在提价问题上出言谨慎。有的只涨不说,有的还在观望。作为钢、铜消费大户,五金企业在本届广交会早期曾传出成本上涨40%,可能提价30%的预测,但一期展会结束时,涨幅只有15%。<BR><BR>  另一家消费大户家电行业的涨价也显得底气不足。以钢材、塑料为代表的关键性原材料成本至少占据白电整机成本的1/3,今年国内主要家电企业的产品外销价上涨5%-15%。据了解,自去年初以来,广交会家电供应商已连续三届提高报价。只是比起以往的公开宣布,今年的涨价显得遮遮掩掩、态度暧昧。春兰集团表示,是否涨价公司仍在研究中;海尔也拒绝透露相关信息;有的家电厂商甚至表示,没有涨价,只是推出了定价更高的新产品。企业有意避免在展会期间强调涨价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氛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在价格策略运用上的日益成熟。同时也足以反映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涨价的阻力和难度。<BR><BR>  <B>下游降本挖潜空间还有多大</B><BR><BR>  相比涨价的遮遮掩掩,企业在回答原材料涨价的应对之策时,降本挖潜成为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企业表示,可以通过规模优势、降低营销和管理费用以及采购招标等方式来压缩成本。对那些市场份额较小的企业来说,降本几乎成了惟一选择。问题是原材料在过去较长时期内持续上涨,在转嫁能力微弱的情况下,下游行业的利润空间已被一再地压缩,接近甚至超出其承受能力。<BR><BR>  以钢材涨价为例,由于需求旺盛,近几年,钢铁企业在钢材定价上的“话语权”大增,钢材价格的涨幅大大高于钢材原材料的涨幅。换句话说,钢铁行业将铁矿石、焦炭等原材料的涨价因素几乎完全转移到了用钢行业。结果在钢铁原材料涨价的情况下,钢铁业利润不降反增。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钢铁业2001年利润总额为202亿元;2002年上升为295亿;2003年原材料价格大涨,钢铁业利润也加速上涨,达到611亿;2004年一年上升了427亿,首次超过1000亿元。钢铁业利润提升固然有企业本身挖潜降本的因素,但钢材涨价是不可否认的主要原因。据推算,今年原材料涨价将推高国内吨钢成本约250元,而今年以来,国内钢价的上涨远在这一数字之上,钢铁下游制造业几乎毫无缓冲的承担了涨价因素。<BR><BR>  下游不同行业,乃至行业内不同企业受到的成本上升影响各有不同,但整体利润都遭到了冲击。江南金融研究所的有关人士分析,在没有任何转嫁能力的情况下,若钢板价格上涨10%,家电行业平均净利润将下降90%。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我国一般空调的毛利率约37%,冰箱约33%-36%,燃气热水器33%左右。如果对照欧洲关于企业经营边际利润的生死线,即每一项商品交易的毛利率都不能低于40%,问题的严峻性已非常突出。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负责人认为,五金制品厂家自己要消化20%以上因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扬,这对于本来就本小利薄、大型企业不多的五金行业来说显然是雪上加霜。<BR><BR>  <B>下游企业的保值思考</B><BR><BR>  面对原材料涨价,无论是靠提价转嫁压力,还是靠挖潜降低成本,企业都带有被动挨打的意味。如何主动出击,规避市场风险,业内人士开出了“订单加期货”的药方,即先与购买方签订长期购货合同,再到期货市场中进行套期保值。<BR><BR>  今年国际铁矿石大幅涨价后,我国钢铁业及下游相关行业尽快恢复钢材期货交易的呼声日渐高涨。业内认为,在目前市场状态下,钢厂的出厂价格占主导地位,一般钢厂的出厂价每年变动30次左右,导致终端用户把握不了产品销售的主动权,却给投机商提供了炒作机会。若有一个统一集中的期货市场,有利于健全和完善钢材市场体系,调节市场供求,减缓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BR><BR>  期货对稳定价格大有裨益,但并非开设了期货市场就可以一劳永逸了。从目前铜期货市场的发展现状看,铜加工企业的参与情况很不充分。规模较大的企业主动意识较强,大都拥有较稳定的订单,并设有自己的期货部,而多数中小铜消费企业并没有参与期货交易。主要难度一是无法确定未来一段时间购买量。<BR><BR>  据了解,面对高企的铜价,铜消费企业往往采用短期经营策略,随用随买限制了企业的入场交易。二是缺乏对市场走势的主动把握。在铜价处于低位的时候,选择期货进行保值,将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但一般企业缺乏对期货市场的专门研究,不能确定最佳入场时机。而铜价在历史高点后,风险加大,企业更不敢贸然介入。<BR><BR>  业内人士建议,铜加工企业可以和购买方签订长期的以固定价格确定的采购合约,明确稳定的采购量,然后从容地参与期货市场。这种模式在确定价格上还存在较大的困难,但它的积极意义值得国内企业思考。&nbsp;&nbsp;

电动叉车厂家

垂直提升机

圆木多片锯

消防自动巡检柜